Friday, September 08, 2006

轉貼---中文作文的方法與技巧

中文作文的方法與技巧
洪蘭
北宋歐陽修說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這句話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浪淘沙,到現在仍然正確,作文要作得好,沒有別的訣竅,就是要多看、多做、多推敲。它的重要順序也跟著歐陽修排定的一樣,先要多讀書,肚子裡有了東西,才寫的出來,寫出來再慢慢修改,推敲用字的對不對,文章美不美。現在學生痛恨作文,一上作文課就愁眉苦臉,其實作文沒有這麼難,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有如神」。肚子裡有材料,作什麼都不難,因為作文只是把要講的話化成文字呈現出來而已,但是肚子若是空空,無話可說,那就難怪上作文課時,抓首搔耳,左顧右盼,筆有千斤重了。因此,作文第一步,我手寫我口,先把要講的話寫下來再慢慢去修改文詞。

現在我們的問題出在台灣的學生聊天八卦時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是一旦正經發表自己的想法時,都沒有任何看法。這現象也是我們目前在國際上競爭的危機,許多美國名校不再給台灣學生獎學金而給大陸學生,因為他們認為大陸的學生遇問題能夠侃侃而談,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我們學生總是扭扭捏捏,話講不清楚,既然教育是投資,投資就要有回收的把握,因此現在長春藤名校的許多獎學金就轉到能夠把意思表達清楚的大陸學生身上了。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就說二十一世紀公民必備的二個競爭能力是快速吸收訊息的能力和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因此,多閱讀,讓自己腹內有物,成竹在胸,再細細思考前後邏輯關係,然後把自己的意思用別人可懂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就是作文了。

宋朝理學大師程頤說:「人思如湧泉,放之愈新」。一旦習慣的思考,你的思想真的會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湧出,一個念頭帶動另一個念頭,一個想法引發另一個想法,我們今天讀到李斯的「諫逐客書」,歐陽修的「朋黨論」,蘇洵的「管仲論」,蘇軾的「刑罰忠厚之至論」,都覺得淋漓盡致,一氣呵成,是千古的好文章。因為它們都有上述的特色,所以作文不必刻意去學起承轉合,如果你想像你在跟跟一個人說話,你不知道這個人在哪裡(可能是不同時代的人,就如我們現在讀古人的文章),你要使他瞭解你的意思,你必須先給他一些背景,所以你在告訴他你要說什麼(起)之後,就要稍微解釋一下你為什麼會想要說這些話(承),每件事都有正反兩面的說詞,你是這麼想,別人可能是另外的念頭,所以把同一件事另外的看法闡述一下(轉),最後你當然是認為你的看法才是對的,所以在總結時,再次強調為什麼你的看法是正確的(合),前後呼應一番,這就是篇好文章。

一篇好文章必須言之有物,必須有邏輯性(使讀者能夠跟隨作者思路,看的懂),必須真情,才會感人。所以人家說「讀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李密的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古今中外,所有的好文章都有上述三個條件,包括林肯的蓋茲堡宣言,所以長短不是問題,能不能動人心弦是要點。

作文沒有捷徑,靜下心來,多看,多想,多練習而已,做到這一步,你會發現歐陽修真的是對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