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到大陸去工作了,雖然剛去不久,怎麼得他似乎已經離我好遙遠。
偶爾在MSN上碰到他,總是要問候他一下,他總是讓我覺得又多了個還要人拉拔一下的弟弟。
雖然他自己從不曾這麼認為過。
裡開了唸書求學的階段,我們也都結了婚,談的話題從玩樂到內心深深的告白與煩惱,讓彼此的關係像是手足般的成長。
他說他開車到上海採買逛街,車程一個半小時,並且找到了規模頗大的美國超市。應有盡有的美式商品讓他花了一千五百人民幣採買!
我打趣說:
這不跟我們以前在美國的狀況剛好相反,以前我們住在美國時得花幾個小時的車程去採買中國食物,現在你在中國了,卻反過來花一個半小時開車去採買美國食物。
什麼東西在身旁唾手可得的,不稀奇。
過去的日子不再了,無法重拾,只留下緬懷與思念。
還真是這樣吧!永遠到不了也回不去的地方,就用食物。
將所有美麗與悲傷的回憶約化為味覺,讓美味與選擇後的美麗回憶再次連線。
Thursday, March 22, 2007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推薦好書---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放輕鬆點,
他們將來會怎樣並不會反映出你對他們的照顧,
你既不能使他完美,
也無法毀滅他們。
他們不應該是你可以使其更加完美或加以毀滅的,
因為他們是屬於明天的。---Judith Harris
這是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甚至覺得這本書的內容相當的顛覆、煽動,直接去挑戰一個已經根深蒂固的觀念---孩子的好壞是父母的責任;不過看來Judith Harris成功的把許多人說服了,不僅得到了學術圈的認可,也轉化成為一本科普書籍,並且被讚揚稱為心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捩點。
作者Judith R. Harris在開宗明義中就說:「這本書有兩個目的:第一,改變你過去認為小孩子的人格(personality)---也就是我們過去所稱的性格(character)---是受父母所塑造的想法。第二,給你另一個看法告訴你孩子的人格可能被什麼塑造。」
本書的論文版本獲得1997年美國心理學會頒發傑出論文獎(Outstanding Recent Article)。論文的開頭即說:「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期的效應嗎?本文檢視證據後所下的結論是沒有。」於是,作者從以往繁浩的研究中找尋證據,正也因為她本身不屬於任何團體或門派,也因為要編寫教科書的職業,才能客觀公平的指出許多研究中的錯誤,這通常是某類學術「專家」所無法跨越的藩籬。看了之後也讓人突然驚覺許多的「專家報告」的背後卻隱藏著那麼多的陷阱和偏見!
「團體社會化」理論
孟母三遷的例子中是誰對孟子未來的行為影響最大,鄰居還是孟母?
移民家庭中小孩的社會化影響究竟受到家人的還是外面的朋友多?
青少年時期的叛逆的原因為何?
這些問題都能用「團體社會化」理論來解釋。因此,「這個理論是說孩子認同他們的同儕,並依他們的團體常態行為來修剪他的行為……根本不是父母,它跟父母根本沒有關係!」(P.336)
「我們在童年所建立的人格,以及青少年期同儕團體的特質,會伴隨我們的一生,這就是我們眼睛中所看出去的『我』。」(P.362)因此,同儕(團體)社會化才是兒童發展的核心!
一直到青少年時期,所以青少年決不是想和大人一樣。出發點就不同,在大人眼中,則成了叛逆的行為。
那關鍵的因素除了同儕和玩伴之外呢?書中指出,「老師」和「家庭經濟狀況」因素的影響也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造成間接的影響。老師營造班級的氣氛,發揮了長遠的人格塑造影響。家庭經濟狀況決定了居住品質和孩子所交往的對象。即使是單親家庭,所面臨的影響也只有經濟上的影響以及搬遷造成的孩子的私人關係中斷。家庭只能發揮「環境效應」---對孩子在家的行為產生影響,但這個「環境效應」不會轉移,孩子一出門,還是因急於融入團體而受同儕影響。
「父母選擇孩子同儕的權利,這是父母都有的權利,這也是他們可以控制孩子未來走向的方法之一」(P.420)
「假如是我的話,我寧可讓孩子被同學排斥,也要送她上最好的學校---一個擁有聰明用功的學生,一個沒有人會因為你的愛讀書或拿A而取笑你的學校。」(P.421)
父母能做什麼?以上這兩段大概就點出了實際的狀況,這是一個挺現實的問題,是不是該考慮靠關係挑導師或搬到台北天母或大安區去居住?因為當你把書中的理論放到現實面來看,這也的確是實際的可怕。至於每個家庭有沒有這個經濟能力?那就再說吧。就看你認為值不值得豁出去了這麼做!
但要了解美國生活型態是以社區為主,社區幅員廣闊,好區和壞區涇渭分明,能住到中產階級以上居多的社區就能算是住在好區,也因為距離太遠,大多遷就校車可以接送的學區,很難像是住在台灣的都市般,家長可以為小孩挑選自己喜歡的學校就讀。而且美國沒有升學主義,既沒有眾多的補習班,多數家長也不會強迫孩子一定要念書,因此台灣的「明星學校」與「能力分班」多少能檢視同儕效應在小孩身上發生的影響。就有人說建中其實「沒有明星學校,也沒有明星老師,其實是明星學生!」
看完這本將近五百頁的書挺花時間的,但是如果能讓這些時間有點值得,一定要推薦一下。當然,本書所提到的驗證方式旁徵博引,如果真想了解此中啟示,還是得請大家自己去翻一翻原著了。
他們將來會怎樣並不會反映出你對他們的照顧,
你既不能使他完美,
也無法毀滅他們。
他們不應該是你可以使其更加完美或加以毀滅的,
因為他們是屬於明天的。---Judith Harris
這是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甚至覺得這本書的內容相當的顛覆、煽動,直接去挑戰一個已經根深蒂固的觀念---孩子的好壞是父母的責任;不過看來Judith Harris成功的把許多人說服了,不僅得到了學術圈的認可,也轉化成為一本科普書籍,並且被讚揚稱為心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捩點。
作者Judith R. Harris在開宗明義中就說:「這本書有兩個目的:第一,改變你過去認為小孩子的人格(personality)---也就是我們過去所稱的性格(character)---是受父母所塑造的想法。第二,給你另一個看法告訴你孩子的人格可能被什麼塑造。」
本書的論文版本獲得1997年美國心理學會頒發傑出論文獎(Outstanding Recent Article)。論文的開頭即說:「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期的效應嗎?本文檢視證據後所下的結論是沒有。」於是,作者從以往繁浩的研究中找尋證據,正也因為她本身不屬於任何團體或門派,也因為要編寫教科書的職業,才能客觀公平的指出許多研究中的錯誤,這通常是某類學術「專家」所無法跨越的藩籬。看了之後也讓人突然驚覺許多的「專家報告」的背後卻隱藏著那麼多的陷阱和偏見!
「團體社會化」理論
孟母三遷的例子中是誰對孟子未來的行為影響最大,鄰居還是孟母?
移民家庭中小孩的社會化影響究竟受到家人的還是外面的朋友多?
青少年時期的叛逆的原因為何?
這些問題都能用「團體社會化」理論來解釋。因此,「這個理論是說孩子認同他們的同儕,並依他們的團體常態行為來修剪他的行為……根本不是父母,它跟父母根本沒有關係!」(P.336)
「我們在童年所建立的人格,以及青少年期同儕團體的特質,會伴隨我們的一生,這就是我們眼睛中所看出去的『我』。」(P.362)因此,同儕(團體)社會化才是兒童發展的核心!
一直到青少年時期,所以青少年決不是想和大人一樣。出發點就不同,在大人眼中,則成了叛逆的行為。
那關鍵的因素除了同儕和玩伴之外呢?書中指出,「老師」和「家庭經濟狀況」因素的影響也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造成間接的影響。老師營造班級的氣氛,發揮了長遠的人格塑造影響。家庭經濟狀況決定了居住品質和孩子所交往的對象。即使是單親家庭,所面臨的影響也只有經濟上的影響以及搬遷造成的孩子的私人關係中斷。家庭只能發揮「環境效應」---對孩子在家的行為產生影響,但這個「環境效應」不會轉移,孩子一出門,還是因急於融入團體而受同儕影響。
「父母選擇孩子同儕的權利,這是父母都有的權利,這也是他們可以控制孩子未來走向的方法之一」(P.420)
「假如是我的話,我寧可讓孩子被同學排斥,也要送她上最好的學校---一個擁有聰明用功的學生,一個沒有人會因為你的愛讀書或拿A而取笑你的學校。」(P.421)
父母能做什麼?以上這兩段大概就點出了實際的狀況,這是一個挺現實的問題,是不是該考慮靠關係挑導師或搬到台北天母或大安區去居住?因為當你把書中的理論放到現實面來看,這也的確是實際的可怕。至於每個家庭有沒有這個經濟能力?那就再說吧。就看你認為值不值得豁出去了這麼做!
但要了解美國生活型態是以社區為主,社區幅員廣闊,好區和壞區涇渭分明,能住到中產階級以上居多的社區就能算是住在好區,也因為距離太遠,大多遷就校車可以接送的學區,很難像是住在台灣的都市般,家長可以為小孩挑選自己喜歡的學校就讀。而且美國沒有升學主義,既沒有眾多的補習班,多數家長也不會強迫孩子一定要念書,因此台灣的「明星學校」與「能力分班」多少能檢視同儕效應在小孩身上發生的影響。就有人說建中其實「沒有明星學校,也沒有明星老師,其實是明星學生!」
看完這本將近五百頁的書挺花時間的,但是如果能讓這些時間有點值得,一定要推薦一下。當然,本書所提到的驗證方式旁徵博引,如果真想了解此中啟示,還是得請大家自己去翻一翻原著了。
Tuesday, March 20, 2007
Monday, March 19, 2007
直言之勇氣
寫了封信給團長,希望他能少說兩句。
老說些扯淡的話,把家長的熱情都給搞冷了。
我們已經是大人了,何需到耳提面命?
但是這封信還真是不好寫,花了不少時間才完成,也是晚上和老婆討論後,她問我說:「你到底感覺如何?在不在意?」
我說:「不在意」。
「既然不在意那管他什麼,就寫呀!」
呵呵,就是要這股不在意的感覺,吾往矣。
反正我是平凡家長,反正我不靠這個團發薪水過日子
嗯,我做人還是不夠灑脫呀。
老說些扯淡的話,把家長的熱情都給搞冷了。
我們已經是大人了,何需到耳提面命?
但是這封信還真是不好寫,花了不少時間才完成,也是晚上和老婆討論後,她問我說:「你到底感覺如何?在不在意?」
我說:「不在意」。
「既然不在意那管他什麼,就寫呀!」
呵呵,就是要這股不在意的感覺,吾往矣。
反正我是平凡家長,反正我不靠這個團發薪水過日子
嗯,我做人還是不夠灑脫呀。
Wednesday, March 14, 2007
塑膠充氣地球儀之夜
「你願意接下保護地球維護自然環境的神聖任務嗎?」
「我願意!」
(伸手接下一只塑膠做的充氣地球儀)
禮成!
「太棒了!恭喜你加入咱們的行列。現在讓我們砍棵樹,燃起營火好好的慶祝一番吧。」
週末的活動讓人詫異,號稱這麼崇高宗旨的團體竟然會做出與宗旨背道而馳的行為。
主事者回信裡避而不談當日的活動設計,只一昧的褒獎我的觀察和體悟,這有啥用?
就算家長再蒙昧,主導者也難辭其咎!
期待著本週日的討論會裡面會不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
至於大孩子的隊伍呢?到誠品花錢買了一本單車雜誌,也許能在集會時給出錢的爹娘們參考看看,並提醒自己可千萬不要捲入集體採買的狀況裡呀!一不小心就會嫌東嫌西了,和人比起來多了個零件少了一個贈品,差了五百一千的,恐怕會吃力不討好囉。
「我願意!」
(伸手接下一只塑膠做的充氣地球儀)
禮成!
「太棒了!恭喜你加入咱們的行列。現在讓我們砍棵樹,燃起營火好好的慶祝一番吧。」
週末的活動讓人詫異,號稱這麼崇高宗旨的團體竟然會做出與宗旨背道而馳的行為。
主事者回信裡避而不談當日的活動設計,只一昧的褒獎我的觀察和體悟,這有啥用?
就算家長再蒙昧,主導者也難辭其咎!
期待著本週日的討論會裡面會不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
至於大孩子的隊伍呢?到誠品花錢買了一本單車雜誌,也許能在集會時給出錢的爹娘們參考看看,並提醒自己可千萬不要捲入集體採買的狀況裡呀!一不小心就會嫌東嫌西了,和人比起來多了個零件少了一個贈品,差了五百一千的,恐怕會吃力不討好囉。
Tuesday, March 13, 2007
夢境
我們去聽一個音樂會
直覺上我知道這是師範大學
心理期待著一場高水準的音樂表演
校園裡充斥著奇怪高聳的建築
會場在樓上
我們到的樓下大廳等待
妳卻脾氣暴躁的發怒
質問我為什麼都沒有給妳準備飲料
妳要的是像瓶裝的那種茶類飲料
我安撫妳說我會的我會的
不久就陸續進場
待妳坐定位後我必須出去接手機來到樓下
回望建築物卻如古老的高塔一般
斑駁的外表還爬了許多藤蔓
這時我突然驚覺表演已經過了許久了
我要趕回會場
但樓梯間卻窄小難行
暗紅色高聳的階梯得要吃力的爬上
又遇上一個施工的人在拉扯許多黃色的網路線
我掙扎著想要翻越這阻礙卻愈纏愈緊
這時會場的聲音也愈來愈清晰
夾雜著主持人的旁白顯得更為雜譟
在我走到會場前
眼前一亮地就醒了過來了
直覺上我知道這是師範大學
心理期待著一場高水準的音樂表演
校園裡充斥著奇怪高聳的建築
會場在樓上
我們到的樓下大廳等待
妳卻脾氣暴躁的發怒
質問我為什麼都沒有給妳準備飲料
妳要的是像瓶裝的那種茶類飲料
我安撫妳說我會的我會的
不久就陸續進場
待妳坐定位後我必須出去接手機來到樓下
回望建築物卻如古老的高塔一般
斑駁的外表還爬了許多藤蔓
這時我突然驚覺表演已經過了許久了
我要趕回會場
但樓梯間卻窄小難行
暗紅色高聳的階梯得要吃力的爬上
又遇上一個施工的人在拉扯許多黃色的網路線
我掙扎著想要翻越這阻礙卻愈纏愈緊
這時會場的聲音也愈來愈清晰
夾雜著主持人的旁白顯得更為雜譟
在我走到會場前
眼前一亮地就醒了過來了
Monday, March 12, 2007
營火的省思
親愛的夥伴們,我必須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當晚我面對那團熊熊燃燒的營火時的感受,不見得中聽,但我不得不說。當天晚上我只和螢光魚談過我的感受,黃鸝恰巧在旁也有聽到我的疑問。
我有太多的疑問需要提出來,這一連串的問題在於圍繞著營火所發生的事:
也就是營火、大團營火旁進行的一連串的提醒大家全球暖化問題的話劇、燃燒樹木時傳來陣陣的柴油味道、讓營火旺盛而不斷添加的新鮮柴薪、又一個北極熊因暖化問題而淹死的話劇在煙塵和二氧化碳的旁邊進行、因旺盛的對流飛旋而起的火星消失在場地旁邊的樹梢、森林火災、夜行動物因火光而受到的干擾、音響對山林生物的刺激,最後仍是那團既沒有照明功能也沒有取暖功能的營火,它到底點燃了我們心底的什麼?
出來露營是否真的就需要營火來助興?
如果一定要用熊熊營火來引燃人類內心對原始與自燃的渴望,能不能用漂流木?
甚至我們是否有必要為了氣氛和歡樂而燃起營火?
我們的原住民露宿時升起的營火是為了取暖,為了不阻擋祖靈的去路,而選在路旁升起小小的火苗,高度不超過二三十公分,也絕不讓火星飛舞,怕引燃山林。
我為什麼當時不站起來?是的,我屈服於歡樂的氣氛也懼於同儕的壓力,甚至想說別破壞了炫蜂的特定傳統。那如果是傳統,這把火非燒不可,也許該有些對火光的闡釋和它象徵的意義。也許我沒聽到吧。
第二天早上前往瀑布的途中,有人看到了灑在地上新鮮的木屑嗎?
過了攔砂壩不久就見到了滿地新鮮的木屑,向右一看,那棵昨天剛剛被鏈鋸砍倒的樹就矗立在一旁,殘餘的樹枝仍堆在道路邊,這不是一棵枯木,只是一棵長錯位置的樹,它不該長在容易被人砍伐的路邊。我跟和尚蟹說這就是昨夜為我們營火壯烈犧牲的那棵樹。有孩子看到嗎?我不知。也許孩子還沒有觀察到和聯想到。但心知肚明的我們到底在孩子面前做了什麼樣的示範?
以上是我看到的,我自己有給我自己一個答案。且不管我伸手接下那顆塑膠做的充氣地球儀的意義為何,但我今天在此不是來當征服山林的「噢客」。所以,疑問並沒有隨著火的熄滅而消失,因此我想分享這點感覺。
我有太多的疑問需要提出來,這一連串的問題在於圍繞著營火所發生的事:
也就是營火、大團營火旁進行的一連串的提醒大家全球暖化問題的話劇、燃燒樹木時傳來陣陣的柴油味道、讓營火旺盛而不斷添加的新鮮柴薪、又一個北極熊因暖化問題而淹死的話劇在煙塵和二氧化碳的旁邊進行、因旺盛的對流飛旋而起的火星消失在場地旁邊的樹梢、森林火災、夜行動物因火光而受到的干擾、音響對山林生物的刺激,最後仍是那團既沒有照明功能也沒有取暖功能的營火,它到底點燃了我們心底的什麼?
出來露營是否真的就需要營火來助興?
如果一定要用熊熊營火來引燃人類內心對原始與自燃的渴望,能不能用漂流木?
甚至我們是否有必要為了氣氛和歡樂而燃起營火?
我們的原住民露宿時升起的營火是為了取暖,為了不阻擋祖靈的去路,而選在路旁升起小小的火苗,高度不超過二三十公分,也絕不讓火星飛舞,怕引燃山林。
我為什麼當時不站起來?是的,我屈服於歡樂的氣氛也懼於同儕的壓力,甚至想說別破壞了炫蜂的特定傳統。那如果是傳統,這把火非燒不可,也許該有些對火光的闡釋和它象徵的意義。也許我沒聽到吧。
第二天早上前往瀑布的途中,有人看到了灑在地上新鮮的木屑嗎?
過了攔砂壩不久就見到了滿地新鮮的木屑,向右一看,那棵昨天剛剛被鏈鋸砍倒的樹就矗立在一旁,殘餘的樹枝仍堆在道路邊,這不是一棵枯木,只是一棵長錯位置的樹,它不該長在容易被人砍伐的路邊。我跟和尚蟹說這就是昨夜為我們營火壯烈犧牲的那棵樹。有孩子看到嗎?我不知。也許孩子還沒有觀察到和聯想到。但心知肚明的我們到底在孩子面前做了什麼樣的示範?
以上是我看到的,我自己有給我自己一個答案。且不管我伸手接下那顆塑膠做的充氣地球儀的意義為何,但我今天在此不是來當征服山林的「噢客」。所以,疑問並沒有隨著火的熄滅而消失,因此我想分享這點感覺。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