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輕鬆點,
他們將來會怎樣並不會反映出你對他們的照顧,
你既不能使他完美,
也無法毀滅他們。
他們不應該是你可以使其更加完美或加以毀滅的,
因為他們是屬於明天的。---Judith Harris
這是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甚至覺得這本書的內容相當的顛覆、煽動,直接去挑戰一個已經根深蒂固的觀念---孩子的好壞是父母的責任;不過看來Judith Harris成功的把許多人說服了,不僅得到了學術圈的認可,也轉化成為一本科普書籍,並且被讚揚稱為心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捩點。
作者Judith R. Harris在開宗明義中就說:「這本書有兩個目的:第一,改變你過去認為小孩子的人格(personality)---也就是我們過去所稱的性格(character)---是受父母所塑造的想法。第二,給你另一個看法告訴你孩子的人格可能被什麼塑造。」
本書的論文版本獲得1997年美國心理學會頒發傑出論文獎(Outstanding Recent Article)。論文的開頭即說:「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期的效應嗎?本文檢視證據後所下的結論是沒有。」於是,作者從以往繁浩的研究中找尋證據,正也因為她本身不屬於任何團體或門派,也因為要編寫教科書的職業,才能客觀公平的指出許多研究中的錯誤,這通常是某類學術「專家」所無法跨越的藩籬。看了之後也讓人突然驚覺許多的「專家報告」的背後卻隱藏著那麼多的陷阱和偏見!
「團體社會化」理論
孟母三遷的例子中是誰對孟子未來的行為影響最大,鄰居還是孟母?
移民家庭中小孩的社會化影響究竟受到家人的還是外面的朋友多?
青少年時期的叛逆的原因為何?
這些問題都能用「團體社會化」理論來解釋。因此,「這個理論是說孩子認同他們的同儕,並依他們的團體常態行為來修剪他的行為……根本不是父母,它跟父母根本沒有關係!」(P.336)
「我們在童年所建立的人格,以及青少年期同儕團體的特質,會伴隨我們的一生,這就是我們眼睛中所看出去的『我』。」(P.362)因此,同儕(團體)社會化才是兒童發展的核心!
一直到青少年時期,所以青少年決不是想和大人一樣。出發點就不同,在大人眼中,則成了叛逆的行為。
那關鍵的因素除了同儕和玩伴之外呢?書中指出,「老師」和「家庭經濟狀況」因素的影響也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造成間接的影響。老師營造班級的氣氛,發揮了長遠的人格塑造影響。家庭經濟狀況決定了居住品質和孩子所交往的對象。即使是單親家庭,所面臨的影響也只有經濟上的影響以及搬遷造成的孩子的私人關係中斷。家庭只能發揮「環境效應」---對孩子在家的行為產生影響,但這個「環境效應」不會轉移,孩子一出門,還是因急於融入團體而受同儕影響。
「父母選擇孩子同儕的權利,這是父母都有的權利,這也是他們可以控制孩子未來走向的方法之一」(P.420)
「假如是我的話,我寧可讓孩子被同學排斥,也要送她上最好的學校---一個擁有聰明用功的學生,一個沒有人會因為你的愛讀書或拿A而取笑你的學校。」(P.421)
父母能做什麼?以上這兩段大概就點出了實際的狀況,這是一個挺現實的問題,是不是該考慮靠關係挑導師或搬到台北天母或大安區去居住?因為當你把書中的理論放到現實面來看,這也的確是實際的可怕。至於每個家庭有沒有這個經濟能力?那就再說吧。就看你認為值不值得豁出去了這麼做!
但要了解美國生活型態是以社區為主,社區幅員廣闊,好區和壞區涇渭分明,能住到中產階級以上居多的社區就能算是住在好區,也因為距離太遠,大多遷就校車可以接送的學區,很難像是住在台灣的都市般,家長可以為小孩挑選自己喜歡的學校就讀。而且美國沒有升學主義,既沒有眾多的補習班,多數家長也不會強迫孩子一定要念書,因此台灣的「明星學校」與「能力分班」多少能檢視同儕效應在小孩身上發生的影響。就有人說建中其實「沒有明星學校,也沒有明星老師,其實是明星學生!」
看完這本將近五百頁的書挺花時間的,但是如果能讓這些時間有點值得,一定要推薦一下。當然,本書所提到的驗證方式旁徵博引,如果真想了解此中啟示,還是得請大家自己去翻一翻原著了。
他們將來會怎樣並不會反映出你對他們的照顧,
你既不能使他完美,
也無法毀滅他們。
他們不應該是你可以使其更加完美或加以毀滅的,
因為他們是屬於明天的。---Judith Harris
這是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甚至覺得這本書的內容相當的顛覆、煽動,直接去挑戰一個已經根深蒂固的觀念---孩子的好壞是父母的責任;不過看來Judith Harris成功的把許多人說服了,不僅得到了學術圈的認可,也轉化成為一本科普書籍,並且被讚揚稱為心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捩點。
作者Judith R. Harris在開宗明義中就說:「這本書有兩個目的:第一,改變你過去認為小孩子的人格(personality)---也就是我們過去所稱的性格(character)---是受父母所塑造的想法。第二,給你另一個看法告訴你孩子的人格可能被什麼塑造。」
本書的論文版本獲得1997年美國心理學會頒發傑出論文獎(Outstanding Recent Article)。論文的開頭即說:「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期的效應嗎?本文檢視證據後所下的結論是沒有。」於是,作者從以往繁浩的研究中找尋證據,正也因為她本身不屬於任何團體或門派,也因為要編寫教科書的職業,才能客觀公平的指出許多研究中的錯誤,這通常是某類學術「專家」所無法跨越的藩籬。看了之後也讓人突然驚覺許多的「專家報告」的背後卻隱藏著那麼多的陷阱和偏見!
「團體社會化」理論
孟母三遷的例子中是誰對孟子未來的行為影響最大,鄰居還是孟母?
移民家庭中小孩的社會化影響究竟受到家人的還是外面的朋友多?
青少年時期的叛逆的原因為何?
這些問題都能用「團體社會化」理論來解釋。因此,「這個理論是說孩子認同他們的同儕,並依他們的團體常態行為來修剪他的行為……根本不是父母,它跟父母根本沒有關係!」(P.336)
「我們在童年所建立的人格,以及青少年期同儕團體的特質,會伴隨我們的一生,這就是我們眼睛中所看出去的『我』。」(P.362)因此,同儕(團體)社會化才是兒童發展的核心!
一直到青少年時期,所以青少年決不是想和大人一樣。出發點就不同,在大人眼中,則成了叛逆的行為。
那關鍵的因素除了同儕和玩伴之外呢?書中指出,「老師」和「家庭經濟狀況」因素的影響也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造成間接的影響。老師營造班級的氣氛,發揮了長遠的人格塑造影響。家庭經濟狀況決定了居住品質和孩子所交往的對象。即使是單親家庭,所面臨的影響也只有經濟上的影響以及搬遷造成的孩子的私人關係中斷。家庭只能發揮「環境效應」---對孩子在家的行為產生影響,但這個「環境效應」不會轉移,孩子一出門,還是因急於融入團體而受同儕影響。
「父母選擇孩子同儕的權利,這是父母都有的權利,這也是他們可以控制孩子未來走向的方法之一」(P.420)
「假如是我的話,我寧可讓孩子被同學排斥,也要送她上最好的學校---一個擁有聰明用功的學生,一個沒有人會因為你的愛讀書或拿A而取笑你的學校。」(P.421)
父母能做什麼?以上這兩段大概就點出了實際的狀況,這是一個挺現實的問題,是不是該考慮靠關係挑導師或搬到台北天母或大安區去居住?因為當你把書中的理論放到現實面來看,這也的確是實際的可怕。至於每個家庭有沒有這個經濟能力?那就再說吧。就看你認為值不值得豁出去了這麼做!
但要了解美國生活型態是以社區為主,社區幅員廣闊,好區和壞區涇渭分明,能住到中產階級以上居多的社區就能算是住在好區,也因為距離太遠,大多遷就校車可以接送的學區,很難像是住在台灣的都市般,家長可以為小孩挑選自己喜歡的學校就讀。而且美國沒有升學主義,既沒有眾多的補習班,多數家長也不會強迫孩子一定要念書,因此台灣的「明星學校」與「能力分班」多少能檢視同儕效應在小孩身上發生的影響。就有人說建中其實「沒有明星學校,也沒有明星老師,其實是明星學生!」
看完這本將近五百頁的書挺花時間的,但是如果能讓這些時間有點值得,一定要推薦一下。當然,本書所提到的驗證方式旁徵博引,如果真想了解此中啟示,還是得請大家自己去翻一翻原著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