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就算不能結為連理,也要妳成為我的紅顏知己!」這是一句老掉牙的把妹時的玩笑話,但是當紅顏知己經過十八年的漫長等待,終於有一天結為連理,但從此愛情就能開花結果了 嗎?
哈金的「等待」以寫實的劇情描寫了一段愛情故事,利用「文革十年」的荒誕和軍中扭曲人性之種種規定(分居十八年才得離婚!)來襯托一齣實驗劇。在文革年代中的愛情是屬於在特定時空下的特殊經驗,於此時空環境下,掙扎了十八年的離婚過程和兩個戀人為了那形式化的婚姻而所受的試煉及折磨格外令人唏噓,最後,意志力雖然戰勝了外在的桎槁,但身心是卻已不敵歲月的摧殘。
機械實驗裡有種測試叫做「疲勞測試」,實驗以短時間內乘載超乎正常的外力,以模擬長時間累積的崩毀因素。我想這部小說在創作的過程中,也許有意無意的將一對戀人用疲勞測試的角度來審視,感覺將二十載的光陰濃縮在一個實驗中,結果也不會出人意料之外。
書中對軍中扭曲人性制度的控訴應是意在言外。如果制度保障了元配淑玉十八年的名份,卻留不住孔林的人,對於孔與吳來說根本是做了十八年的心靈之牢;嚴格的制度能保障軍中男女的清譽和軍紀,卻無力制裁楊庚的獸行。這樣的制度究竟保障了誰?
這是悲劇嗎?最終十八年的等待到底值不值得?這也許是各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做人不但要有情,更不能忘了義,所以,我依然肯定孔林對吳曼娜的情與義,所以我不認同孔林在與自我的一問一答中好像澄清了十八年的等待是一場空的結論。歲月催人老,會把愛情給磨耗殆盡,但十八年來從開始的相知相許,到最後的不離不棄,我依然相信這是值得的。最終的爭吵,只是中年得子的夫妻無法調適身心的過程吧。
唉,紅顏知己是每個男人不敢摸著良心去否定的夢。但紅顏究竟是會成為禍水還是知己?而當紅顏已老,霜染兩鬢,你還願不願意將她視為可以談心的知己?或者又是劣根性大發而回頭尋覓仍有紅顏的知己?
回過頭來想,知己的「知」所代表的是傾聽與了解。在這疏離的世代中,我們真的有仔細的傾聽對方心理的渴求與聲音嗎?答案只在你我之心。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