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本書叫做「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紀錄著作者在2004年一年都不買的心路歷程,對於最近的拯救地球大熱門議題來說,應該是個比較先知先覺的人吧。終於有個美國人開始反思他們國家到底消耗掉世界上多少的資源。
這個國家的人民用自動灑水機給草皮灑水可以灑到水流成渠,偌大的房子在全家出門度假時還維持空調全開,為了打折商品開車十幾英里到另一個超市採購,還有整疊厚度接近十公分的週末報紙,這些他們看慣了的生活習性不是我們這些剛從開發中國家走出來的人民所能想像的。
呼籲大眾節約的行為偏向民生消費,看似大宗,但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怪獸其實還是工業界的消耗。所以我就是無法理解一些人的『抑制消費能拯救地球』的說法。
這些已經接近「行銷」或「感性訴求」的說法,到底有沒有拿些數據來看看。也許我們能少喝一瓶瓶裝水或帶個環保筷子,但卻為了更新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心動刷卡。誰不買相機誰不買手機?但是在生產這台消費型電子產品的背後,是投注了多大的資源?這數字不是在同樣的刷卡消費行為時(買水或買相機)從它們價格差異中所能想像的。
本來「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工業界為了能產出更新的產品所投入的能源,從IC設計、試產、量產、運輸所經歷的每道製程是如此的耗能,再經由管理的技巧來壓低成本,但帳面的便宜並不代表可以省略所投注的資源。追求進步的背後一定是不能妥協的向前衝,要更快的CPU,要更大的市場來支撐研發與生產線。
這星球上的人是無論如何無法回到石器時代的,所以生產過剩的物資將被堆滿這個星球,能回收的只有幾個百分比,然而大量生產是降低成本的方式,所以這個過剩將會持續下去。反正大家想著資源用完的一天我也不在這世界了,老闆們還是以企業存活為優先呀。
如果人們突然之間能接受CPU不需要再更快了,換句話說就是接受整個工業文明不必再進步了,不再有新的東西出現,也許還有點機會減緩資源的消耗速度,但誰也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