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07, 2007

過與不及之間

以往的工作需要開很多會,值週的早上得提早三十分鐘到公司準備晨會中提報的良率資料。此外,品管表格改版要開會,機台不穩要討論開會,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的週會,如果近期產線頻出狀況,下班之前還會開個臨時會,更不用說和國外定期的電話會議。

到了現在這間公司,情況就改觀了。基本上一週只有一次週會,偶而才一次額外的會議,週會時也無需提報資料,週報更是從不曾存在的東西。也許是南部公司加上以設計維主的業務型態吧。

從「照三餐開會」走到「偶爾一會」,從主持到坐在下面打瞌睡,終於發現了一件事:事情無關大小複雜與否,主事者的風格決定了一個團體的會議型態、密度、效率和時間運用。同時也或多或少可以看出這個擔當者的能力或自信。

初和某個團體的人開會時,覺得怎麼每次會議都這麼冗長,後來發現這是個人風格的關係,某次更將用於潛能開發訓練的活動安插到活動編排的會議中,反而更是混亂和沒有效率,於是寫了封衷心的建言。某次坐在台下,發現稍有改善,但還是不知所云。

露營的前置作業和主題文句也要開會,和這群人不熟也就打算聽聽算了。經驗上感覺到在一個比較陌生的群體中鋒芒太露的結果是不會被反彈的,因位彼此不熟,但卻會是把事情一古腦兒的塞過來哩。

好的會議主持者能統合與會者的意見,分析好壞後所列出的解決之道,能讓眾人感到這個決議實際上是為了大家而產生出來的,都能有種認同感,而且清晰明快。簡單的活動也沒有開協調會的必要。否則,只為了指派說誰是接待,誰管場地這樣的事情要開協調會,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消磨參與的熱忱罷了。

話多又不知所云的主持人根本看不清事情的重點。小題大作的召集人以為是喚起了團體的聚力,卻忘了這是在燃燒有限無形的熱情和往返的汽油。

最好的練習就是冷眼旁觀一個會議,試想自己站在台上時該如何說才得體。當有機會主持時,也想想座在下面的人的感覺。

No comments: